衣服每6个月就淘汰一次,建筑却要存在许多年——纽约建筑师Stephan Jaklitsch如是说。
在过去10年里, Jaklitsch包办了Marc Jacobs的一切店铺翻新和新建项目,总数超过275间。
他与品牌CEO Robert Duffy是老朋友。1999年,Duffy从巴黎来到纽约,开始全力经营Marc Jacobs品牌的同时,也在这座城市里安家落户,而Jaklitsch就是Duffy当年为新家雇佣的建筑师。在设计Marc Jacobs店铺之前,两人最初的合作成果是四套摆满艺术品的私家豪宅。其中,Duffy位于鳕鱼角伯文斯镇的度假别墅作为Jaklitsch的得意之作,已被收录在他从1998年至2008年的作品集里。
在这本砖头书里找不到的是Jaklitsch的新作品。2010年,Marc Jacobs一口气开出三间别具特色的新店。3月开张的米兰店里设有一个时髦酒吧,9月开张的纽约店吞并了隔壁一家开了好些年的著名书店,变出一个新品牌Bookmarc。12月,全球首间拥有独立建筑外观的Marc Jacobs旗舰店在东京青山开幕。
2007年,Jaklitsch第一次来到新店址时,眼前是一小块拆得一干二净的空地,他听说,这里原先有一幢木结构的老楼。3年后,Marc Jacobs的四方小楼低调开幕,地下一层男装、一层配饰、二层女装,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
“重要的不是与周边的建筑较劲,而是融入这个街区,为之增色。”Jaklitsch说。夜晚,当店铺上方“悬浮”的大灯笼向周边的幽静小道投下温暖光芒时,这句话的意义便不言自明了。
B=《外滩画报》
S.J=Stephan Jaklitsch
B:在奢侈品旗舰店林立的东京青山一带,最新矗立起来的Marc Jacbos旗舰店如何脱颖而出?
S.J:首先,这个建筑要与城市风貌以及周边环境相协调。东京的建筑时常更新,因此重要的不是与周边的建筑较劲,而是融入这个街区,为之增色。这就好比下棋,每走一步都要考虑到后面一着。我们的策略不是大张旗鼓,反而是保持低调。这与品牌兴建旗舰店的初衷或许有所矛盾,但我们相信这才是明智之举。有时候,不招摇也可以成功。
我们对于旧建筑的形状和大小进行了反复研究,发现只要保持5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不变,把建筑升高一倍也没问题。起初,我们的想法是把整个建筑外观做成一块丰碑的样子,不料难以实现,于是干脆反其道而行之——每一层都不一样。底层是完全通透的开放空间,二层则比较私密,采用黑色吸光石材,窗户也被移到建筑最不起眼的一侧。三层其实是一个装饰性的屋顶,这也是日本传统建筑中的常用做法,称之为“kosakabutsu”。它像一盏巨大的信号灯,银白色的齿空花纹外墙白天看起来有三维效果,夜晚则被LED灯照亮,散发柔和光芒。外观的黑白主题也延续到了店内,包括底层的地板、玻璃、椭圆形的柜台、货架、楼梯。我们故意把楼梯放在靠门口的位置,站在店外也能看见,这样既制造出视觉上的延伸效果,也更容易把顾客吸引到二层和地下一层。
B:那么,与你之前设计的Marc Jacobs店铺相比,东京旗舰店有何不同之处?
S.J:过去我们主要是对现存的建筑进行彻底翻新。比如位于法国皇宫附近的巴黎店,占据Bleecker街上多幢小楼底层的纽约店,建在Newbury街上一幢老房子里的波士顿店……东京的新店则是首间拥有独立建筑外观的旗舰店,从里到外都面貌一新。
B:建造这间新店总共花了多长时间?其中最困难的是哪一步?
S.J:从头到尾,将近3年。二层的黑色瓦片是我们与日本Inax公司合作研发的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断失败,反复尝试。等他们终于做出形状和颜色都令我们满意的瓦片时,时间已经非常紧迫,但我们又发现瓦片太重。于是,我们又一起研发了一种铝制结构,可以方便地把瓦片固定上去,抗地震,还能增加空间循环,在夏天有降温的作用。
B:你为Marc Jacobs设计过200多家店铺,其中哪一家最让你印象深刻?
S.J:对我来说,巴黎店是很特别的。一方面是因为1980年代末我在巴黎留学时就住在那家店附近,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离皇宫很近。在一幢17世纪建筑里造新店是很难得的机会。在设计外墙和主要内饰时,我们与法国文化部多次沟通,花了不少功夫才赢得他们的信任。但是,我知道他们对结果很满意。我们没有效仿原来的建筑风格,而是与之和谐共存,为之锦上添花。
B:每设计一处新的Marc Jacobs店铺,你通常是如何开始的?
S.J:首先是看店址以及周边环境。我们要考虑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展现品牌的形象。我与Robert已经合作多年,彼此很有默契。我喜欢与决策者直接打交道,了解他的目标和诉求。聆听客户的声音对于建筑设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。一个好建筑师和一个好客户才能建立一场有意义的对话,把项目带向新鲜有趣的方向。
B:近两年来,Marc Jacobs尝试在时装店里增设书店、咖啡馆、酒吧等设施。这是否将成为一种新趋势?
S.J:也许谈不上趋势,但是Marc和Robert向来都勇于创新。他们喜欢尝试新想法,有时得冒很大的风险,有时则多快好省。在米兰旗舰店里设酒吧,为的是让人们可以在那儿消磨一整天的时光。如何让人们愿意坐下来喝一杯?这里的重点是光线和反射表面材质的运用,这儿不断变化的光线具有视觉吸引力,也能让人显得更美。为了让这个小巧的酒吧更紧凑协调,从背景墙到天花板,再到家具全是我们专门设计的。店铺区域的工业感较浓,酒吧陈设里则更显豪华,两者之间由蓝色玻璃移门和卷帘进行分隔。
纽约旗舰店里的书店则是另一种策略。那儿本来就有一家开了很多年的书店,周围的人很爱光顾。所以我们就为旧书店赋予新的形象。挑战在于,如何在保留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。酒吧和书店的案例虽全然不同,但相通的是,它们都是因地制宜,遵循各自固有价值的产物。
B:以你十多年的经验来看,高级时装店的建筑设计潮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S.J:过去10年里,高级时装品牌纷纷花重金打造优质建筑,提升店铺的设计水准。这不仅有助提升品牌形象,也为顾客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。好的建筑设计的确能让品牌面貌一新,但建筑师们也要小心别设计过度。我的观点是,建筑设计的作用是锦上添花,而非喧宾夺主。
B:在工作之外,你对时尚感兴趣吗?你最喜欢哪些设计师的衣服?
S.J:我对许多设计领域都有兴趣,包括时尚。我偏爱做工精良,有别致细节的衣服。当然,我的衣柜里有大量Marc Jacbos男装,但我也喜欢martin Margiela和Comme des Garcon。近来我常穿的品牌还有Oliver Spencer、Rag & Bone、Burkman Brothers、Engineered Garments。
B:你是否从时尚界获得灵感?
S.J:建筑与时装更像是轨迹相似的两道平行线,虽然我的工作与时尚有交集,但我未必要从中获得灵感。时装设计师用衣服来表达一个原本无形的观念,为他们设计店铺的我,则要把这个观念转化成建筑。一幢建筑要存在许多年,衣服却是每6个月就要淘汰一次。
B:请向我们描绘一下你的工作室,还有你的家吧。
S.J:我的工作室位于纽约切尔西区的边缘,这里一带因为地理位置不错,房租又比较便宜,正聚集起越来越多的创意工作者。2000年,我们在一栋厂房里租下一个楼面。工作室里没有隔断,这样有助于大家的合作交流,就连我自己的办公室也是开放的。设计师家具和我历年来搜集的大量书籍装点着这个工业感的空间,在这儿工作非常舒服。
家是让我远离工作的庇护所,没有电脑,甚至没有电视。不幸的是,最近多了iPhone和iPad。我的家里摆满了我在世界各处旅行带回来的小东西,以及大量艺术品和书籍。这是一个充满灵感,让我可以休息和思考的地方。
B:你最欣赏的艺术家是谁?
S.J:Peter Doig,他擅长抽象风景画,常以家乡加拿大的雪景为主题。而我最喜欢的是“混凝土小屋”系列,描绘被茂密树林包围的法国东南部的一处现代主义公寓楼,前景与背景之间充满张力,犹如一处神秘乌托邦。1991年,Doig亲临此地时,楼房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,他抓住了这种扑面而来的忧郁感,创作出一系列悲伤、神秘而又美丽的作品。
B:最近你在看什么书?
S.J:《东京代谢》(《Tokyo Metabolizing 》),这是一本讲东京城市建筑发展的书。“代谢主义”起源于日本1960年代,如果你对都市化和现代城市发展感兴趣,读起来一定觉得很有趣。
< 上页 | 下页 > |
---|